【徐庆辉独白】:我一般是以一个配合者的姿态进入项目的,我的身份是专业工程师。我们的工作更多时候像一个桥梁,连接客户和厂家,或者说是翻译官,把客户对效果的需求“翻译”成产品的实现方法,把这个方法告诉灯具厂家,提供合适的产品来实施效果。
记者:作为一个专业照明设计师,您一贯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徐庆辉:在厂家做设计师和在独立设计公司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拥有完全不同的体验。
在厂家做设计工作更多的是属于售前服务性质,最终目标是为了销售产品。所选用的产品也受到限制——只能使用这个厂家的产品。但在厂家做事也有方便之处,那就是可以借助厂家的销售渠道力量,接触到更多的客户,努力推进照明设计的理念和重要性。例如,我在GE时,培养了整个华南区的经销商网络设计师。在雷士时,借助“光环境专家”的推广活动,在100多个城市普及了照明设计的基础知识和科学用光的理念。
现在,我自己置身在独立的设计公司,可以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服务,可以选择不同厂家的产品,为客户提供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当设计师的想法跟客户不同时
记者:在平时的工作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自己的设计想法跟客户的想法不一致,您是怎样与客户沟通的?
徐庆辉:接到一个新项目,会把自己的想法先藏起来,不带任何观点去和这个项目的建筑师、装饰设计师沟通、交流。我认为:每个项目都是建筑师、装饰设计师的心血作品,他们一定会对自己的作品有独到的理解,无论是白天还是夜间,无论是材料还是光线。我们应该尊重原设计经过深思熟虑的观点与理解,而不是凭咱们刚刚看一眼图纸就凭自己所谓的“专业”,对人家的作品去指手划脚。
交流时,我会告诉他:把你对作品的理解和想法尽量抖出来,不必考虑灯光的选择、位置、功率这些琐事,只要描述清楚你要的感觉和效果就行。
这样,我得到的答案无非有三类:
设计师滔滔不竭地讲述他的想法与理解,但基本都是在概念层面,很飘渺、虚幻的。例如:“这个空间追求的是一种温馨的感觉”;“这个建筑最好有一点漂浮起来的样子”;“动感的、变幻的”;“有亲和力的”……这时,我们就需要有一种“翻译”的能力,把设计师所需的情景翻译成为照明所需的照度、亮度、色温、色彩等等专业名词。
设计师直接给出了他所需的实现层面的需求,例如:“这个墙面最好有点阴影”、“这个空间我要很均匀的灯光”、“这些棱线我希望亮起来”……这时,咱们就是比较彻底的“工程师”,按照设计师的意图去给予实现就行了。当然,有些是实现不了的想法,要变通地去实现。有些是违背基本准则或者是前后矛盾的想法,我们也要用专业的知识去说服他修改一下,最终用一个双方都满意的做法去实现。
设计师基本没啥想法,告诉你说:“随你怎么办啦,请了你来,就听你的吧。”遇到这种情况,咱们就要做真正的“设计师”了,要试图去理解建筑的意图,按照空间的功能需求来设置各种照明参数,按照建筑的特色去实现我们心目中有想法的照明方式。
以上这几类答复,以第一类最多,第三类最少。所以,久而久之,我在一些论坛上的签名就成了:“俺不是照明设计师,只是照明工程师”。
当然,也有完全不听劝说的客户会继续坚持他们的观点,这时,我们只能听从——毕竟我们还没有达到可以完全压制客户的那个高度。但是,在受限制的框架里面,也要充分运用专业技术手段,尽可能将不好的影响降至最低。
设计师眼里没有完美,只有更美
记者:您之前有过很多成功的照明设计案例,您觉得哪个案例令您最满意呢?为什么?
徐庆辉:其实并没有一个整体都满意的作品,只能大概分类罗列一下了:
技术实现最完美的:广州W酒店
从建筑师提出照明要求开始,我们就开始了技术研究。首先,否定了建筑师的原始灯具设置,大胆地提出在一个意想不到的位置安装特型定制灯具。和灯具厂家研究灯具形状、芯片厂家沟通灯珠色温、幕墙厂家研究走线方式、施工单位讨论施工顺序……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又经过很多次反复的模拟试验、现场验证,最终实现了一个让建筑师称奇的完美效果。
和建筑师配合最好的:柳州风情港
建筑师对这个项目有一个整体要求:“好像闪烁的钻石”。为了实现这样的效果,我们在灯光设计时提出了很多要求:到幕墙工厂做模拟试验、修改玻璃幕墙的结构、调整幕墙的间距……最终,建筑师甚至封闭一部分玻璃幕墙,砌上砖墙。如此密切配合的建筑师,实在是难得!
和业主配合最好的:广州万菱汇
从开始的概念讨论、技术设计,直到最终的采购、安装,业主在每个步骤、每个细节都严格遵循照明设计师的意见。甚至额外增加了一份“品质顾问合同”,请我们到供应商的工厂去审核每一个生产步骤是否按照设计要求进行。严格的把关令最终出品的效果完全符合设计要求,业主十分满意。
最终实现效果最好的:长春领仕扒房西餐厅。
尽管没有用什么特殊的手法,但最终出来的效果让做了20年西餐厅的业主也赞叹说:“东三省就算俺这个餐厅灯光最棒了!”
光不仅包含亮,而且包括艺术和装饰
记者:在一些资料上了解到,您在照明设计界致力推广“光”的概念,应该怎样去理解“光”呢?
徐庆辉:光,是人们所必须的,人们利用光已经有亿万年的历史。白天的室外,我们利用的是日光;而在室内或夜间,就需要灯光。在能源匮乏的年代,我们只需要“有”光可用就行,而从来不会去讲究光线的精确数量和质量。而现在,能源、产品各方面都改善了,人们有条件追求更高质量的光线,而不仅仅是满足于“有亮就行”的境界。就好像以前,肚子饿了只要有饭菜可以吃饱就行,不大会去讲究味道和质量,而生活条件好了,吃饭都要讲究味道好、营养丰富。
我们不仅仅是要求“照亮”就行,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功能,用户希望对光线进行精确的控制,包括数量和质量。同时,光不仅包括了功能的需求,还包含了艺术、装饰的成分。
精确符合功能需要的光线,配合艺术的光线造型和搭配,这就是“光环境”。
我们不是在卖灯,而是在设计光。让客户购买到最合适的光,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记者:身为一个资深的照明设计师,您认为目前的照明设计行业存在哪些问题?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
徐庆辉:现在国内真正的“照明设计师”其实并不多。表面看上去是有千千万万做照明设计工作的人,但基本可以分成几类:
艺术型设计师 以创意为主,也比较熟悉灯光的表现技术,艺术/技术比大约是7:3。这类设计师我估计大概占设计师队伍的比例不到10%吧。他们大多从艺术、建筑、装饰专业转做照明设计的,很有想法和创意,比较坚持自己的想法。他们拿到一个项目,总是有自己独到的创意,他们把自己的想法与建筑师沟通,求同存异,最终实现十分有特色的表现方式。
技术型设计师 也就是我常说的“照明工程师”,以应用技术为主,同时对灯光的艺术表现和创意也有自己的一些见解,艺术/技术比大约是3:7。这类设计似乎大概也只有10%的比例,他们大多从光源、电器、电力等专业转型而来。这一类设计师能够清楚地理解建筑师的理念,并迅速提出灯光方面的配合想法,最终按照这个想法选择合适、精准的产品去实现。
艺术工作者 其实就是效果图绘图员。这类所谓的“设计师”基本只会胡乱画出一张效果图,然后凭借一点点常识和经验堆砌一大堆常用的灯具到建筑上,导致最后的实现效果与一开始给客户确认的效果图相距甚远,或者是硕大的灯具四处安装,灯具外形影响到白天的建筑外观。可悲的是,这一类“设计师”大概能占到从业人员50%以上的比例!可喜的是,这类设计师中会有一部分有心人进而钻研学习一些灯光技术,进而成为第一类设计师。
售前技术服务者 其实就是变相的灯具销售员,一般是灯具厂商的技术服务人员。他们不用理解建筑师的想法和建筑的特色,总之,咱们厂产什么就“设计”什么东西上去。
施工图绘制者 一般都只会画CAD,没艺术细胞,也不懂灯具,就知道按照“领导”安排,在平面图、立面图上面一排排地标圈圈、方块和线条。这个“领导”,有时是某某局的书记,有时是某某所的主任,有时是业主的老板,有时是工程公司的销售经理……
最近,伴随着全社会“节能减排”的大方向,节能的照明设计也随风而动。一些唯利是图、目光短浅的观点充斥着整个业界,例如:要节能就要用LED、要动感就是全彩变色、要高档就是很亮、新产品才是好东西,传统产品都是要摒弃的…… 等等。
我认为:合适的设计才是节能的关键,用什么产品反倒是其次。
以LED路灯为例,LED代替钠灯,真的可以节能吗?论光效,目前最好的商用LED也不过90Lm/w,而传统钠灯早就是140Lm/w了。这些不良风气充斥着业界,很多不明就里的设计师们也纷纷被毒害。其实,只要设计师们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技术原理,就不会那么容易被不良言论所蒙蔽了。照明设计横跨了艺术和技术的边缘领域,无论是艺术为主还是技术为主,两者都要有所了解,才能成为一个好的设计师。
照明设计行业要更规范,照明设计应该更受尊重
记者:对照明设计的前景,您所期待的是什么样?
徐庆辉:照明设计行业应该更加规范有序,设计师的地位提高、更受人尊重。如今的装饰设计师、建筑师受重视和尊重的程度,应该就是我们照明设计师3、5年之后的样子了。
新闻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